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,2024年短道速滑世锦赛在荷兰鹿特丹迎来第三个比赛日的争夺,在备受瞩目的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,由林孝埈、刘少昂、范可新和曲春雨组成的中国队以2分37秒124的成绩力压韩国、加拿大等强队,成功摘得金牌,这是中国队在本届世锦赛上的首枚金牌,也为巴黎奥运周期的新阵容注入强心剂。
冰刀上的速度与智慧
混合接力项目自2022年北京冬奥会纳入正式比赛后,已成为各队综合实力的试金石,决赛中,中国队与韩国、加拿大、荷兰分列2至4道出发,发令枪响,担任首棒的林孝埈凭借出色的起跑技术抢占领滑位置,第二棒刘少昂则通过内道超越巩固优势,后半程范可新顶住韩国名将崔敏静的追击,最后一棒曲春雨以0.003秒的微弱优势率先撞线,现场大屏幕显示中国队以破赛会纪录的成绩夺冠。
“我们赛前研究了对手的交接棒习惯。”赛后教练张晶透露,团队针对韩国队惯用的“推背加速”战术制定了反制策略,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林孝埈入籍中国后获得的首枚世锦赛金牌,他在采访中用中文表示:“这块金牌属于整个团队,我们证明了亚洲选手在短距离上的统治力。”
老将新秀共筑冰上长城
本届赛事中BT体育官网入口,中国队的年龄结构成为亮点,28岁的范可新已是三朝元老,而20岁的王晔则在女子500米项目中刷新个人最好成绩,男子组方面,归化选手林孝埈与本土培养的刘少昂形成“双核驱动”,前者在1500米半决赛中更上演连续超越三人的名场面,体育评论员李颖指出:“这种新老交替的良性竞争,正是中国短道速滑长盛不衰的密码。”
国际滑联技术代表马克·范登伯格特别称赞了中国队的弯道技术:“他们入弯时的倾斜角度接近45度,这种近乎极限的压弯能减少0.3秒左右的单圈用时。”数据显示,中国队员在决赛平均弯道速度达到48.2公里/小时,比对手快出1.2公里/小时。
科技赋能训练革命
据悉,中国队在备赛周期引入了“数字冰场”系统,通过运动员护具内置的传感器,教练组能实时获取蹬冰力度、步频等20项数据,体育科学团队负责人周洋介绍:“我们发现顶尖选手的每次蹬冰做功差异不超过5%,现在通过AI纠正队员的动作一致性。”这种科技手段的运用,使得中国队在本赛季世界杯分站赛的失误率同比下降62%。
韩国队主教练金善台坦言中国队的进步令人警惕:BT体育官网“他们甚至能预判我们的战术变化,这显然不只是临场发挥。”加拿大名将史蒂文·杜博伊斯则在社交媒体发文:“中国队的交接棒配合像精密齿轮,这枚金牌实至名归。BT体育官网”
冬奥遗产持续发光
北京冬奥会后,中国短道速滑队启动了“新星计划”,在全国12个训练基地推广“快乐滑冰”课程,本届世锦赛青少年组比赛中,14岁的哈尔滨小将张瑞阳获得男子1000米铜牌,印证了人才储备的厚度,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倪会忠表示:“我们正构建从U系列赛事到职业联赛的完整体系,让更多孩子从社区冰场滑向世界舞台。”
随着赛事进入后半程,中国队还将向男子500米、女子3000米接力等项目发起冲击,这场冰上盛宴不仅展现了人类极限速度的比拼,更成为冰雪运动全球化发展的生动注脚,当五星红旗在鹿特丹的冰场上空升起,属于中国短道速滑的新篇章正在书写。